摘 要: 黑小麥是我國北方獨特的種質資源,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被廣大群眾關注、喜愛。我國黑小麥經多系列開發,在品種培育、種植面積、種植研究、出口創匯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經濟效益突出,發展潛力巨大,其綠色發展理念及技術栽培符合綠色生態發展思路。分析了黑小麥推廣的意義,探究了綠色黑小麥栽培技術要點,以推廣綠色黑小麥栽培技術。
關鍵詞: 黑小麥; 栽培; 綠色; 營養保健食品;
據報道,河北省館陶縣是全國黑小麥種植領域的排頭兵,種植面積達到2 400 hm2,研發的黑小麥系列產品達30余種,是當地增收致富的“黑色金礦”。從中國農科院應用遠緣雜交和生物工程技術培育成功的第一個黑小麥品種———黑小麥76號算起,黑小麥發展還不到30年時間,但已有了顯著成果。目前,國內黑小麥品種有黑小麥1號、黑小麥76號、河東烏麥、秦黑一號、黑寶石1號、黑寶石2號等[1]。
黑小麥含有黑色素,因具有高營養、高滋補、高免疫功能而身價倍增,是豐富了人們“吃的營養”的產品。原農業部副部長劉培植對黑小麥予以高度評價,要求“在全國擴大種植面積,增加效益”。中國農業工程院院士盧良恕等專家提出“要注意進行黑小麥開發利用研究”。黑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新品種審定與研發、不同地域栽培取得了可喜成就,但在綠色栽培技術標準和研究方面不夠重視。從推廣意義、綠色栽培要點及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方面,提出發展建議。
1、 黑小麥推廣意義
1.1、 專用型優質品種
小麥是我國北方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一定時期,小麥對解決人們的溫飽和吃飯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黑小麥豐富營養,是專用型品種,籽粒硬質、長圓形、呈黑色或黑紫色,具有抗凍耐寒、抗逆性強等優點,推廣和應用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良好,發展前景廣闊[2]。
1.2、 營養豐富
據測定,黑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基本在17%~20%,高于普通小麥,且蛋白質質量更優、氨基酸種類更齊全。研究表明,黑小麥具有促進健康、預防癌癥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種保健功效,滿足了人們對食物的天然、風味、營養保健等多樣化需求,也滿足了中國醫學藥食同源、祛病強身的消費需求[3]。
1.3、 發展前景好
黑小麥產品在價格上具有一定的優勢,種植黑小麥收入約為15 750元/hm2,推廣和加工潛力巨大。發展黑小麥將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黑小麥是我國獨特品質資源,加工可增值,經濟效益好,可在甘肅河西灌區示范推廣,多系列開發黑麥粉,開發前景廣闊。
2、 綠色黑小麥栽培技術要點
綠色發展理念及技術推廣,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必然趨勢。綠色黑小麥符合新時期綠色生態經濟的發展思路,為綠色興農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與途徑[4]。
2.1、 選用良種
黑小麥品種的生態區域性強,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適宜河西綠洲灌區種植的黑小麥品種主要是生長期98~110 d的春性品種。種子播前應精選種子,剔除雜質、草籽和秕瘦籽粒,為高產穩產打下基礎。按照GB/T15671的要求進行種子包衣。未包衣種子選用咯菌腈懸浮種衣劑,按每100 kg種子600~800 m L拌種。
2.2、 精細整地,配方施肥
2.2.1、 產地選擇
基地應選擇海拔2 000 m以下,≥0℃的積溫在1 800℃以上,無霜期140 d以上,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的地區[5]。
2.2.2 、土壤條件
綠色黑小麥基地的土壤類型和土壤肥力差異是影響黑小麥產量的重要因素。所選土壤應具有深厚耕作層、良好的土壤結構并含有較高的養分含量。
2.2.3、 精細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耕翻滅茬,深翻25~30 cm;整地要做到土壤深、松、碎、凈,深耕20~25 cm。冬前灌溉,在次年開春后淺耕15~20 cm,耙耱平整,以備播種。
2.3 、合理施肥
2.3.1、 施肥原則
化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6]。
2.3.2、 肥料施用
目標產量為7 500 kg/hm2時,施純氮(N)120~150 kg/hm2、磷(P2O5)60~75 kg/hm2、缺鉀土壤增施鉀(K2O)15~30 kg/hm2。一般施用優質有機肥60 t/hm2。全部有機肥和磷肥作基肥,或者氮素化肥的50%作基肥。
2.4、 適期播種
黑小麥種子發芽最適宜溫度為15~20℃,低于10℃時發芽緩慢,容易感染病害,發芽整齊度和出苗率明顯降低,因此要選擇適合的時間播種。
2.5、 提高播種質量
為節約種量,應依據目標產量、種植密度、土壤肥力、種子發芽率等確定播種量。甘肅河西綠洲灌區播種量為300~330 kg/hm2。推廣機械條播,寬窄行種植,播種深度一致,下種均勻,不漏播、不重播。
2.6 、加強田間管理
黑小麥全生育期灌水4次,抓好苗期、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灌水,每次667 m2地灌溉定額900~1 200 m3。結合灌頭水追施純氮(N)60~75 kg/hm2。灌頭水前干耬1次,灌水后濕鋤1次。全生育期中耕除草2~3次。合理控制調節水肥,促控結合,協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群體與個體的關系[7,8]。
2.7 、適時收獲
植株變黃、籽粒呈現品種固有色澤時,即可收獲。適合收獲的時期為臘熟末期,機械收獲可適當推遲到完熟期[9]。
3 、結束語
推廣綠色黑小麥栽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符合綠色生態經濟的發展理念,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貫徹了綠色發展理念,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產業振興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殷建民.河西走廊小麥綠色生產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13):117.
[2] 李延明.黑小麥研究現狀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5(23):29.
[3] 徐艷玲.南樂縣綠色食品小麥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14(17):26.
[4] 郭媛.優質黑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14):13-14.
[5] 趙連芝,杜蓉,賈改秀,等.甘肅省河西冷涼灌區黑小麥優質生產技術規程[J].甘肅農業科技,2018(8):89-91.
[6] 李三杰.綠色食品小麥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11(9):37.
[7] 胡茂剛.淺談黑小麥的開發前景[J].農業科技通訊,2000(10):5.
[8] 賈思珂,張召明.黑小麥的栽培管理技術[J].現代種業,2006(3):14-15.
[9] 丁克非.淺談黑小麥栽培管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21):200.